2024年12月3日,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秘书长、商道融绿副总裁钱强在第12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年会上发布了《资管行业助力企业低碳转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商道融绿与南方基金联合开展的研究,也是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今年的工作成果之一。此外,China SIF在今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全球论坛(GRT)期间对《报告》做了介绍。《报告》旨在根据不同行业的转型路径,建立企业转型能力评价模型,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投资,从而引导资金更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低碳转型。
《报告》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转型金融成为当下热点。资产管理机构在转型金融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资管机构通过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引导资本流向转型意愿强、转型潜力大、转型表现优的企业,从而推动经济的有序转型,并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获取收益。另一方面,资管机构通过评估被投企业的转型能力和碳排放变化,有效管理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实现动态风险控制。
《报告》在第二部分阐述了不同高碳行业的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不同影响和角色。不同行业企业扮演的角色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敏感度与灵活性;敏感度为企业对双碳相关政策的敏感度,灵活性为企业适应零碳经济的能力。对于八大重点排控行业,《报告》梳理了行业排放特征和减排难点,并给出了可行的短期和中长期减排路径。
《报告》在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常见的企业转型能力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商道融绿的企业转型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衡量上市公司在转型意愿(Transition Willingness)、转型潜力(Transition Potential)和转型成效(Transition Effect)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上市公司适应零碳经济的能力。模型目前覆盖国内全部中证800成分股上市公司。
《报告》在第四部分详细展示了基于上市公司转型能力评价结果的投资组合分析。在相关性分析中,研究团队发现,转型能力评分不仅内部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转型能力评分和ESG评分之间也存在正相关。转型能力评分与财务指标同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转型能力评分高的公司相对规模更大,分红更高,估值相对便宜,波动率和市场风险较低,以及最重要的,转型能力评分和未来一个月的股价收益率之间呈正向相关。研究团队基于转型能力评分构建了转型择优策略,发现选择转型能力评分高的公司构建的投资组合长期可以产生相对于基准的超额收益。
《报告》第五部分分享了一些实践案例,其中不仅收录了纽约州公共退休基金、摩根大通、南方基金等国内外资管机构开展转型金融的实践案例,方便读者了解不同类型资管机构的理念和做法,还收录了GFANZ(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的案例,介绍该组织在促进资管等金融机构方面的举措。
南方基金认为,虽然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需要建立多边框架和国际标准,但根据本土情况,制定适用于本国经济绿色转型轨道和价值创造路径的投资策略亦十分重要。在高碳行业管理方面,不同于部分海外投资机构针对特定行业设置退出政策的做法,基于中国国情以及在能源转型中秉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南方基金并不“一刀切”地采取行业性退出策略,而是通过对单个投资标的的风险和机遇作出具体分析,以更好地辅助投资团队进行决策。与此同时,公司也希望通过积极参与治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帮助企业进行转型规划,以应对未来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步下降的趋势。同时,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持续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低碳的行业和符合可持续发展导向的企业,助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最后,《报告》对境内资产管理机构及资产管理行业在如何支持企业低碳转型上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资管机构应明确其转型金融策略;第二,要将转型因素纳入投研,特别是针对投资开展转型能力评价;第三,应将与转型因素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数据纳入风控流程和投资策略;第四,应与被投企业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对话,通过参加气候转型参与倡导行动,更高效地与被投企业沟通,促进其有序转型;第五,应加强自身气候相关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