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观点】CSR报告进入平台期 信息披露路在何方?

浏览次数 : 1406
作者 : 郭沛源
更新时间 : 2016-10-22 11:40:00

郭沛源 中国金融信息网绿色金融频道专栏作家

(一)CSR报告进入平台期
 

9月底,我到阿姆斯特丹参加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利益相关方委员会的年度会议。我已经两次担任利益相关方委员会委员,每次任期三年,今年是第二次任期的最后一年。每次例会,委员们都会围绕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报告)、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全球趋势、GRI机构的发展策略等议题进行讨论。

从讨论情况看,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盟地区越来越明确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地位,并持续推动企业乃至金融机构披露非财务信息。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然而,作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CSR报告却在一些地区出现增长放缓的迹象,也引起委员们的关注。

根据KPMG在2015年对各国大企业发布CSR报告状况的调查,从2005年到2011年,各国100强企业的CSR报告数量迅速增长;从2011年到2015年,增速明显放缓。虽然73%(2015年)的比例不低,但对比全球250强92%发布CSR报告的比例,各国大企业仍有显著改进空间。

图:全球250强及各国100强企业发布CSR报告的比例

绿色代表全球250强企业披露CSR报告的比例;紫色代表各国100强企业披露CSR报告的比例(均值)。

资料来源:KPMG Survey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Reporting 2015

中国情况十分相似。在经过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后,中国企业发布CSR报告的数量也进入到平台期。根据商道纵横《价值发现之旅》研究报告的统计,2015年中国境内共发布1601份社会责任报告,同比下降457份,其中有1451份由企业发布,同比下降188份。如果只统计上市公司发布的CSR报告,情况要好一些:CSR报告仍保持增长,但2013年之后的增速也出现明显放缓。

图:沪深两市上市公司CSR报告数量

资料来源:MQI数据库,www.MQI.org.cn

详见《沪深上市公司CSR报告的最新统计与评析》

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CSR报告进入平台期?这会不会是一个拐点?未来CSR报告及企业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将走向何方?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CSR报告进入平台期的原因分析

首先来分析一下CSR报告进入平台期的可能原因。综合各方反馈和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政策的红利开始消退。不可否认,过去十年,中国CSR报告的数量出现井喷,从两位数增长到四位数,政策刺激是最重要的原因。这可以从统计数据上找到依据。从增幅来看,2009年报告数量(623份)的增幅是近十年最大的,同比翻了两番(4倍)。这个时点和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和沪深两市鼓励上市公司发布CSR报告的时点基本吻合。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统计:央企大约100家,上交所的CSR报告政策大约针对300多家上市公司,深交所的政策大约针对100家上市公司,合起来大约是500家,恰恰接近2009年CSR报告数量的同比增量(468份)。可见,国资委和交易所联袂造就了过去几年CSR报告的繁荣,国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及上市公司是报告发布的绝对主力(占比都超过50%)。然而,政策的红利是有时效性的,政令刚出,企业积极响应;时间长了,效果就会减弱。近几年,国资委和交易所都没有出台新的政策,CSR报告增长就失去了政策动力。这是今年报告增速回落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品牌的边际效益递减。多数企业都认同CSR报告有传播价值,可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甚至有企业就是为了品牌形象才发布CSR报告。但与早年相比,现在企业发布CSR报告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原因很简单,物以稀为贵。十年前,每年只有几十家企业发布CSR报告,每份报告的发布都可以成为一条新闻标题,也常常可见“第一”、“首份”的标签,媒体对CSR报告充满了新奇,十分愿意参加企业组织的报告发布会。如今,发布CSR报告已成为常规动作,企业为发布报告单独举办发布会的情形越来越少。近两年,我们建议企业要多运用新媒体的方式传播报告,但能用好的企业还是少数。

第三,报告的管理价值发挥有限。商道纵横在第一份《价值发现之旅》研究报告中就曾明确指出,CSR报告不仅仅是一份印刷品,更是一个管理工具。报告只是戴明循环(PDCA)中的“检查(C)”这个环节的呈现,但为了这个呈现,企业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划(P)、实施(D)和持续改进(A)。这些关于CSR报告的思想在GRI、IIRC(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等机构的指南、研究报告中都已经被反复说明,商道纵横也在研究报告和各种会议论坛上反复强调。但能将报告与管理结合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原因大致有这些:(1)目的不对,不少企业带着特别直接的目的发布报告,最常见的是满足监管机构要求,所以编写完成任务就完成,企业没有意愿将报告与管理融合;(2)部门不对,编写报告的工作常常被分配到品牌部、市场部、投资者关系部,这些部门往往并不涉及到CSR管理的事务,也不太愿意去插手;(3)级别不对,有的企业愿意往管理方向去推动,但主导这个过程的负责人级别不够高,可调配的资源不足,事情也做不起来。不管是何种原因,管理价值发挥不出来,报告的整体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企业发布CSR报告的积极性容易受挫。

第四,报告的分析价值有限。很多CSR报告都存在“报喜不报忧”的问题,甚至就像一份“好人好事”手册,与“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绩效”的本意相距甚远。因此,品牌采购商很难用CSR报告来判别企业的CSR绩效;投资者及分析师也很难从CSR报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分析企业的风险和真实价值。既然没有多少人看,也不会影响到企业经营或股价,企业发布CSR报告的动力就更加不足了。

(三)信息披露路在何方?

那么,CSR报告在中国的未来之路会是怎样呢?总体上说,我持乐观态度。之所以乐观,是因为纵观国内外大势,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企业增加透明度的趋势不改,发达国家对信息披露要求正在不断加码,国内不太会逆势而行。因此,我判断CSR报告平台期是暂时性的,不会持续太久。中长期(5-10年)看,中国CSR报告的数量会呈现V型向上或者震荡上行(取决于政策力度)。具体预测有如下几点。

第一,关于CSR报告的政策预期上升。如前所述,政策红利有时效性,与之相应,政策制定也有一定周期性。在经历了八年左右的政策真空期后(期间没有强力的关于CSR报告的新政策),预计未来几年会有新的政策出台。从国际趋势看,新政策比较有可能以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为政策对象。此外,地方政府的政策及行业协会的政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经常会看到省市或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联合发布CSR报告,这对报告总量提升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报告主力将是大企业及上市公司。相对而言,大型跨国企业、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外部压力,所以会更加积极地发布CSR报告。过去十年,中国CSR报告的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点,未来数年仍将如此。中小企业,也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发布报告:品牌采购商要求供应商发布报告;股权投资者要求被投资公司发布报告。

第三,关注重点从数量转为质量,研究对象从全体转为典型样本。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CSR报告研究要顺应报告发展的新趋势,不必再过多重视数量的升降,而应更加重视质量的优劣。因为,过去十年CSR报告在中国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变革,在社会上形成一定认知,后面是“从1到10”还是“从1到100”并非本质差异。但报告质量是重要的,如果报告质量长期在低位徘徊,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此外,因为报告主力将以大企业为主,因此研究对象也要从全体转为特别的样本,特别是:在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民企100强、沪深300等,当然还可以截取区域样本、行业样本。研究这些特定样本所得出的结论会更有指向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数量化和媒介化的创新促进报告价值回归。CSR报告能否稳步发展归根到底有赖CSR报告的价值回归,或者说充分发挥CSR报告的真正价值。从手段上看,数量化和媒介化将是价值回归的关键,未来数年预计会逐步看到一些改进。数量化,也就是商道纵横倡导的MQI(关键定量指标),只有企业能核算和发布有价值的数字,外部(特别是投资者)才可以更好将报告与企业价值关联起来,内部也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KPI管理。从《价值发现之旅》2016年对MQI数据分析的趋势看,报告对关键定量指标的披露逐年提升,我预计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媒介化,则强调报告要作为品牌传播、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工具,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如何能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创新,仍是一种挑战。如今,微信版报告已不新鲜,我预计未来数年会看到基于报告传播的各种创新,很可能会突破我们现在的想象。

图: 八个行业的MQI披露率均值

资料来源:MQI数据库,www.MQI.org.cn

详见《沪深上市公司CSR报告的最新统计与评析》

(作者郭沛源,商道纵横总经理,商道融绿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黄取情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转载自中国金融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