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新闻】交易所力推绿色债 市场反应远超预期

浏览次数 : 1537
更新时间 : 2016-09-02 10:18:00

原载于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方海平

       G20峰会即将召开,此前的G20财长会议已将“绿色金融”确定为此次G20峰会的重要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之后,从政府到民间,各方都在努力倡导和践行绿色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其中,绿色债券的发展成果最为显著。

       自今年初至7月中旬,我国绿债的增量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速度快于国际市场。其背后除了中国庞大的资本市场基础外,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市场组织的大力推动也是主要原因。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自今年3月16日发布《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以后,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上交所开始大力推广绿色债券,成立“绿色通道”专门受理绿债申报。今年6月以后绿色债发行进入“快车道”,从发行人到投资者都开始关注和追捧绿色债券。

       然而相比国外成熟市场,我国绿债市场尽管体量在猛增,但作为一个独立市场的整套体制尚未建立,目前还处于政策和品牌推动阶段。对此,关注绿债的投资人告诉记者,要形成完整独立的市场,关键是要发挥绿债的特有属性对投资人的吸引力,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相关人士认为,目前最大的突破点应是政府除了鼓励之外,还能提供税收、贴息等方面的优惠。由于这是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绿债市场会在2~5年内成熟起来。

政策和品牌效应引爆市场

       今年3月之后,上交所绿色债券发行工作开始繁忙起来。有关部门四处走访,向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针对绿色债券的推广培训工作;同时,相关机构也在投资者服务以及与相关国际绿色机构的交流合作上加大力度。上交所债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发行并上市的绿色公司债券有5单,另有1单绿色资产支持证券,还有十几单相关品种正在审核中。

       据统计,从2016年初至7月中旬,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金额已达到750亿元,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3%,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8月份随着多单绿债的集中发行,总发行量已达到1000多亿元。

       发行人的态度转变十分明显。上交所相关人士透露,刚开始大家的认可度并不高,觉得这个产品并不能带来多大的实质利益,而且在流程上还要多一道绿色认证。但是6月份之后就迅速热起来,每天都能收到绿色债券的咨询。

       投资者的关注度正在开始提高。由金风科技发行的首单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已获得投资人追捧,承销机构农业银行相关人士透露,该债券最终的认购倍数为2.65倍。

       上交所绿债负责人介绍,交易所在绿债审核发行上做了一些特殊的细节性工作。比如开通了“绿债审核通道”,优先审核绿债申报,审核效率大大提高,金风科技首单绿色ABS在上交所的审核,仅花了6个工作日。另外,上交所还将所有的绿色产品代码加上以G(Green)开头的统一标识,并在上证债券信息网中加入了“绿色债券”栏目,为在上交所上市或挂牌的绿色产品予以分类列示。

       目前以绿色债券名义从事的发行,与普通公司债存在四点区别,即募集资金必须用于绿色项目、项目选择必须符合一定程序和标准、资金要严格监管、定期出具环境效益报告。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其中核心在于募集资金必须用于绿色项目。

       据介绍,上交所计划在绿色债券品种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将其单列出来开辟一个板块,并制定相应的指数。知情人士称,按照当前的速度,估计这一板块及相应指数很快就会推出。

完善绿债定价与估值体系

       尽管国内绿债市场已在规模上迅速完成了“从零到第一”的进化,但还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它只是在普通公司债中一个被突出强调的品种。相比之下,国际市场则要成熟得多,从绿色金融资产的产品种类,到专门投资于绿色品种的资金以及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已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

       商道融绿是国内首家获得气候债券标准委员会批准的认证机构。公司董事长郭沛源向记者表示,近期前来咨询和邀请认证的企业大大增加,除了政府鼓励和推动外,在目前市场的起步阶段,企业几乎每发行一个品种都可被冠上“第一”或者“最大”等各种头衔,第一单熊猫绿债、第一单ABS等等,市场和媒体都会给予特殊关注,激发了相关企业发行绿色品种的动力。

       另外在投资者方面,则是基于对未来市场空间的展望而加大了对绿色债券的关注度。耀之基金董事总经理杜洋就是首批关注绿债的投资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在中国落地支持绿债政策之前,领导人在国际活动中就已将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部分加以强调。同时,这一理念很契合当届政府的战略规划,无疑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本身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杜洋指出,虽然目前绿债发行量大,但是品种少,在该类资产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阶梯状的分布,也没有形成多层次的收益率表现。发行人的意图可能是先享受政策红利,但是还没有形成市场议价的过程。

       这些绿债产品本身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具有特殊属性,这包括了发行条件的确认、绿色认证在内的双重认证等。而如果要实现从政策和品牌推动到市场自身发展的顺利过渡,关键在于绿债产品的这些先天优势要转化成对投资人的吸引力,也就是绿色资产的利率市场化,目前后者并未得到明显体现。

       事实上,近期发行的绿色债券在收益率上相比普通债券有一些细微优势,最典型的表现即北控水务,该公司同时发行的两类债券里,绿债品种的收益率明显要低,不过这一情况更多是由当前短期的市场追捧所导致的。

       市场各方参与者均向记者表示,在当前市场起步阶段,最有效的突破点应是政府要提供一些实质性的优惠,比如税收、贴息等方面。但这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部委的联合沟通。

绿债发行可涵盖所有行业

       按照目前的形势,多数绿债参与者都对市场前景抱有极大信心。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绿色债券市场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市场差距较大,但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同时也在积极与国际机构合作,借鉴其经验,因此,预计在未来3~5年内即可形成一个独立的成熟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诸多配套工作要完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制。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独立的第三方绿色认证与相关标准仍是空白。对此上交所透露,对于绿债申报,目前只是鼓励企业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但几乎所有发行人都主动进行了认证。

       郭沛源向记者介绍,当前国内绿债发行人主要是寻求四类机构提供绿色认证:专门开展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等相关业务的机构;环境工程咨询类的公司;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学术类研究机构。在这四类机构中,绿色认证都不是其传统的核心业务,而只是在绿债市场火起来后新增的业务。

       对于这些机构而言,目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第三方认证工作的流程边界、尺度或者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尽管在上交所的指引和绿色金融委员会的目录中都有相关内容,但那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只能作为参照,在具体操作中亟需统一标准。记者了解到,目前行业内多家相关机构正在讨论这一课题,预计很快会有相关文件推出。

       专业的第三方绿色认证,是绿色债券进化为独立、成熟市场的核心环节。其意义正是,帮助实现真正的绿色债券利率市场化,挖掘绿色债券的风险属性,降低投资标的波动性,创造相匹配的合意收益率,从而形成对投资者的持续吸引力。“第三方认证机构的价值,在于把环境信息转化成投资者能理解的信心,其实就是个翻译类的工作。”郭沛源说。

       此外,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需要逐步培养。对比国际市场来看,国内投资者偏好追求高收益资产,对风险和其他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弱,这也导致资金缺乏特定的投资理念。与国内不同,国际市场有专门的相关产品组合以及与投资者的沟通机制,把特定的投资理念嵌入其中,因此有很多自成体系的绿债投资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绿债市场虽然增长迅猛,但是其概念的推广和理解仍过于狭隘,目前的发行人均来自于环保节能行业,但事实上绿色金融的范围涵盖了所有行业,其要义是“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比如,美国最大的绿债发行企业是苹果公司,其今年2月宣布将发行15亿美元(约97.9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用于筹建绿色办公建筑和建立自己的可循环材料装箱物流机制。

       上交所相关人士表示,这也是国内非环保节能行业可考虑的重要方向,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都是很受欢迎的项目,很多有条件发行普通公司债的企业,都具备发行绿债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