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观点】搭建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合作平台

浏览次数 : 1134
更新时间 : 2024-01-31 10:11:50

编者按:

PRB从多个维度提出的六项原则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中外银行业具有普适性,使之成为中外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UNEP FI银行理事会理事董善宁,商道融绿董事长、UNEP FI中国顾问郭沛源共同撰文,介绍PRB在推动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PRB的下一步工作重点、PRB为促进中外银行业加强交流合作所做的工作。文章刊发于《中国金融》杂志2024年第1期。以下为全文摘录。


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牵头、多家银行参与制定,于2019年正式发布。PRB从发展战略、影响目标、利益相关方沟通、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信息披露维度提出的六项原则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中外银行业具有普适性,使之成为中外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PRB在推动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强化顶层设计方面,94%的签署银行已经着手调整自身经营战略,使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巴黎协定》保持一致。例如,英国巴克莱银行制定了气候战略目标和客户转型框架,将“抢抓低碳经济转型机遇”纳入该行优先战略事项。墨西哥北方银行制定了以ESG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路。南非标准银行参考《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指导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全行战略规划。

在谋划可持续发展路径方面,83%的签署银行已应用PRB影响分析工具分析其资产组合对可持续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并据此设置了改进目标。其中,77%的签署银行已经设定了至少一个与其重大正面或负面影响领域相关的目标,38%的银行设定了两个目标。71%的签署银行将“减缓气候变化”设定为改进目标。

在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94%的签署银行开发了可持续金融产品,并通过制定政策、培训等不断扩大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例如,英国巴克莱银行通过制定可持续金融框架,有序将合格业务纳入可持续金融范畴,并制定了具体的认证流程和披露路径。

在推动利益相关方合作方面,部分银行通过响应或采纳包括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和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等在内的国际机制来规范与指导其可持续金融实践。在中资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最早签署支持TCFD建议,开展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这些机制使得PRB签署银行可以更为公开透明和科学地开展可持续金融实践,增进与客户、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互信与合作。

在推进公司治理方面,98%的签署银行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的监督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其中91%的银行更是由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直接管理可持续发展事宜。例如,马来西亚联昌国际银行设立可持续发展和治理委员会、转型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和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员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方面,所有签署银行均按期发布了自评估报告,而已作第三次或第四次信息披露的银行中有52%进行了第三方审验。PRB将进一步强化签署银行信息披露的问责制度,包括公开“执行滞后”的银行数量、列入非活跃名单的银行数量、被除名的银行数量等。同时,PRB将继续强化第三方审验要求,以持续提升信息披露的公信力和质效。

PRB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 PRB 2030框架

2023年5月,PRB成立2030核心工作组,该工作组由27家银行组成,江苏银行和澳大利亚Suncorp银行担任联席组长。该工作组的目标是制定PRB 2030框架,以帮助签署银行在签署PRB后的第5年到第10年间能切实落实所确定的改进目标,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真正的正面影响。按照计划,新框架将由PRB 2030愿景、关建影响议题标准指标库、PRB第5年到第10年实施指南、利益相关方沟通指南、PRB 2030路线图等一系列文件构成。工作组将定期向银行理事会汇报工作进展,并通过召开区域圆桌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充分吸收各地区签署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PRB 2030框架是当前框架的后续延伸,体现了银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新框架将研究纳入全球可持续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如《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最新要求等,以便与国际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持同步。同时,新框架将针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关建可持续性议题制定统一的衡量指标和标准,以便签署银行跟踪评估其实施成效,以及展现全球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集体贡献。

  •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新兴的热点议题,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银行重视,也成为PRB的重点关注领域。PRB的工作主要聚焦在信息披露、影响目标设定和能力建设方面。

在信息披露方面,PRB作为TNFD的创始合作伙伴,于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组织签署银行开展TNFD试点披露工作,并发布了试点工作报告,为全球银行业开展自然相关信息披露进行了有效探索。同时,UNEP FI与伙伴机构合作开发了线上分析工具ENCORE,帮助金融机构按行业初步识别其金融资产面临的自然相关风险。

在影响目标设定方面,PRB早在2021年6月就发布了《生物多样性目标设定——银行指南》(1.0版),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给银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制定了资产组合层面生物多样性目标设定的步骤,总结了银行业的先进实践经验,并做了常见问题解答。当前PRB 2030框架将生物多样性列为关建影响领域之一,正研究确定其议题范畴和制定标准化衡量指标。

在能力建设方面,PRB组建生物多样性社区,编写教材、组织研讨会,为签署银行提升意识和能力提供帮助。此外,PRB通过与联合国体系其他机构合作,在森林与土地使用等领域开展了不少能力提升工作。

PRB为中外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自建立以来,PRB采取多项措施,一方面提升银行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另一方面促进中外银行业加强交流合作。

首先是构建知识体系、推动能力建设。PRB围绕影响分析、目标设定、信息披露和实施指南等陆续推出一系列分析工具与指南,构建了系统的银行业可持续金融发展知识体系。例如,PRB的资产组合影响分析工具能够量化分析银行业资产组合对各个关建议题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程度,使银行在分析其资产对可持续性的影响时有统一且可比的方法。

其次是聚焦核心议题、推动领军示范。PRB全力助推联合国框架下可持续发展进程,针对核心议题积极组织推动银行业先进机构发挥领军示范作用。例如,PRB组织部分银行成立了“净零银行联盟”(NZBA),探索银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实践。

最后是促进地区互动、推动凝聚共识。在治理层面,PRB将全球会员划分为11个区域,每个区域推选产生一名代表,与UNEP委派代表共同组成PRB银行理事会,负责PRB所有的治理决策事务。2023年,江苏银行接替中国工商银行当选为中东亚地区理事代表。在各工作组层面,PRB设两位联席组长,分别从OECD国家和其他国家中推选产生。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UNEP FI设立了地区联络协调员。

在UNEP FI的大力推动下,PRB已被来自80个国家的325家银行采纳,覆盖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一半。从区域分布来看,欧洲地区的签署银行数量达172家,占全球总数的53%;从增速来看,亚太地区增长最快。中国PRB签署银行共计25家,中国成为签署银行数量最多的国家。PRB凭借其庞大的成员网络为中资银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宝贵渠道。一是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及前沿课题研究。PRB目前设立了PRB 2030核心工作组及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等多个专题研究课题组,组织包括中资银行在内的签署银行共同开展研究和制定相关指南。二是开展经验交流互鉴。中资银行通过PRB会员网络可以快速准确对接国外同业,在经营管理、研究创新、业务拓展等多领域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例如,中国银行与法国巴黎银行正在绿色债券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中外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交流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外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交流合作面临诸多机遇。首先,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发展前景广阔,中外银行业皆有交流合作需求,也能找到若干共同关注的议题,如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信息披露等传统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新兴议题。中国在这些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为中外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础。其次,对中资银行来说,中外交流合作既能学习国外同业的先进经验,也能分享中资银行的良好实践,可以有效提升中资银行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的业务能力及全球影响力。特别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实践对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更具参考价值。最后,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建立和推动完善各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中外银行业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合作提供了新渠道。

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外银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环境、金融市场的差异导致中外银行业在一些议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例,欧洲银行业特别关注碳中和时间表,传统污染物防治已不是其关注的重大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处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的征程中,尚需协同考虑减碳和治污。二是中外标准尚未统一。尽管中外都在努力促进绿色金融标准的接轨,进展也有不少,特别是在绿色资产的定义方面,但标准不一的情况还是客观存在的,在信息披露、ESG评级等领域,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三是话语体系和思维方法存在差异。中资银行要更多用国际通行的可持续性话语体系来表达意图和描述进展,不仅要强调努力和结果,也要加强对过程和原理的阐述,以便被理解和接受。四是“泛政治化”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地缘政治和贸易争端引发的“泛政治化”问题也波及绿色与可持续金融领域,这将成为中外银行业交流合作的新挑战,中资银行需提前做好分析和预案,妥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