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观点】理性看待近期欧美ESG市场的焦虑

浏览次数 : 1724
更新时间 : 2022-08-30 10:39:32

最近数月,从马斯克炮轰ESG,到《经济学人》撰文批评ESG,欧美市场不时传出关于ESG投资光环褪去的焦虑。我们应如何理性看待这一变化?欧美市场的焦虑会不会“传染”到中国市场?本文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欧美ESG市场的焦虑

今年4月、5月,马斯克炮轰了ESG投资和ESG评级,认为ESG投资是骗局、ESG评级很垃圾。对此,我已经分别写过两篇文章评论和回应:

《ESG评级是垃圾吗?对马斯克的回应》

《再议马斯克炮轰ESG评级》

简言之,我认为马斯克指出了ESG投资的一些问题,但他的论据不能支撑他的观点。因此,与此说是争论,不如视之为个人情绪的宣泄。

此后,欧美ESG市场的焦虑有加重之势。7月,英国《经济学人》刊发了一篇封面报道,题为《ESG三个字母救不了地球》。文章认为ESG出发点是好的,但存在一些问题(和马斯克说的差不多),因此不如砍掉S(社会)和G(治理)两个字母,只留着E(环境)好了。《经济学人》进一步认为,E里面的碳最关键,“单是提高信息质量就会有助对抗全球变暖”。

8月,《哈佛商业评论》加入讨论,刊发题为《ESG投资不是用来救地球的》的文章。作者认为:ESG基金不是为了救地球出现的,只是从“单重实质性”视角考虑环境等因素对公司财务的影响,而非反向。社会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但基金经理却乐见这样的误解,因为基金更好卖,还能收取更高的手续费。作者担心,这样可能会让政策制定者形成错判,认为市场真能解决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只有政策干预才能应对气候变化。

到8月底,佛罗里达州通过了一项决议,禁止该州养老金在投资策略中考虑ESG因素。得克萨斯州则更进一步,认定贝莱德等多家金融机构抵制化石燃料行业,禁止这些机构与州政府及地方企业签订大多数合同。与此同时,一家新设立的资管公司Strive Asset Management推出能源指数基金DRLL,打出反ESG旗号,专投石油天然气公司。据说Strive近期要再发行四只反ESG指数基金。此外,8月下旬丹麦哥本哈根宣布放弃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然后一条“西方放弃碳中和”的言论在朋友圈反复出现。

 

欧美ESG投资为何盘整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最容易传播和售卖的东西之一,便是焦虑。以上关于欧美ESG市场焦虑的信息传播很快,导致不少人也跟着焦虑了。

如果仔细推敲,这些消息有很多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哥本哈根不能在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就演绎为西方放弃碳中和,简直不值一驳;另一条相关消息,说“德国放弃2035年碳中和目标”,也是误传,德国碳中和目标一直是2045年,从来就不是2035年,2035年只是德国原计划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时间表,但受国际局势影响推迟了。

但这些焦虑确实反映了当下欧美ESG市场的一种普遍情绪,欧美ESG投资很可能会由此进入一轮短暂的盘整。原因有三。

第一,过去几年欧美ESG投资增长速度太快,存在盘整需求。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统计,成熟市场的ESG投资规模从2016年的22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35万亿美元,增幅达54.5%;纳入ESG投资理念的资管规模占比达35.9%。这足以说明欧美ESG投资在迅猛增长。那如何判断ESG投资是否被过度追捧呢?我认为最直观的证据是ESG基金管理费更高,这与ESG投资的“稳健”特征相悖:因为越看长线,按说管理费越低才是。可见,欧美ESG市场有过热迹象,有盘整的内在需求。

来源:GSIA统计(2020)

第二,监管机构反漂绿措施产生震慑作用。这个问题我们年初在《2022年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中已经明确提出:ESG市场的繁荣发展,也会伴随鱼目混珠的困扰,漂绿风险悄然提升。欧洲市场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出台了《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SFDR)》,对金融机构和产品提出了更明确的信息披露要求。香港证监会也出台了相似的规定。今年上半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出台了《关于加强特定投顾及投资公司ESG投资实践的信息披露的建议》、《关于投资公司名称规范的建议》两份征求意见稿,剑指漂绿(《披露不当可能被罚,ESG反漂绿进行时》)。加上美国SEC今年开出的150万美元罚单,这些都会“吓跑”一些底气不足的ESG资管产品。2020年欧洲市场数据“缩水”已经反映出这一变化,美国市场的数据可能会在2022年出现“缩水”。

第三,国际局势动荡为传统化石能源带来喘息的机会。这在欧洲尤为明显。俄乌冲突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就一直受到能源安全的困扰。因此,主张逐步去化石能源、降低能源碳强度的ESG投资自然就会面临考验。受此影响,今年3月,欧盟采纳了对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的调整建议,允许有条件地将核能和天然气纳入可持续金融分类,这一调整将在2023年正式生效。与此同时,ESG投资者也在“自我改良”,提高转型过程中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以保障能源安全和就业机会,这被称为“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这样一来,去化石能源的速度会稍稍放缓。

 

中国ESG市场会否被连累

欧美出现的盘整会不会连累到中国ESG市场的发展?我认为总体影响有限,欧美市场的焦虑不会“传染”到中国市场。原因也有三。

第一,境外资金在境内市场占比有限。根据公开数据,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中占比在3%左右(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陆股通和QFII合计持有A股总流通市值的5.6%(申万宏源统计)。虽然境外资金对ESG投资的态度更积极,因而在中国境内ESG主题资产(如绿色债券、ESG基金)的占比会略高,但绝对规模仍较小。欧美市场的焦虑还很难“传染”到中国市场。

第二,中国ESG市场虽然也快速增长,但并未“疯涨”。因为ESG市场的基数小,单纯比较年增长率意义不大,应该比较ESG主题资产在市场中的占比。按2021年数据大体估算,泛ESG主题基金约占全部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6%,绿色债券发行量约占全部债券发行量1%。这比成熟市场“ESG投资占比35.9%”小太多了。所以,中国市场还远没有表现出要“哄抢”ESG资产的意愿,ESG基金管理费也没有更高,监管机构还要出台激励政策,以鼓励金融机构持有ESG和绿色资产。中国ESG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盘整为时尚早。

第三,绿色金融的强劲支撑仍然坚挺。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的ESG投资与中国的绿色金融特别是银行体系密不可分。从历史上看,中国的ESG基金也是在2016年绿色金融大发展后带动发展的。所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速度将决定ESG市场的发展速度。2021年,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33%;预计未来几年的增速会保持在两位数,且高于全行业信贷余额增速;这为ESG投资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此外,今年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也会激励29万亿的银行理财和20万亿元的保险资管参与ESG投资,为ESG市场规模增长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综上,因为驱动因素、市场结构、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ESG市场还没有碰到欧美市场当下的“成长的烦恼”。因此,《经济学人》反思ESG时,《财富》和《福布斯》在中国办起了ESG榜单:《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和福布斯中国ESG50榜。中国ESG市场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将ESG因素更多纳入投资分析的趋势不可阻挡。眼下对中国ESG市场构成实质性挑战的,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二是有序降碳的节奏。如果经济增速明显放慢,碳减排“先立后破”时间明显拉长,中国ESG市场增速才会放缓。

 

商道融绿椰子鸡课堂

本期新课

ESG通识课

欢迎扫码了解本期ESG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