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新闻】气候变化和ESG投资——风险和机遇

浏览次数 : 2787
更新时间 : 2020-12-17 18:27:00
 

中国正式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引发广泛关注,体现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雄心。国际清算银行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称为“绿天鹅”风险,认为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同时,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道路上也充满绿色转型的投资机会。绿色投资机会的规模预计达数十万亿美元规模。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也将丰富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气候变化作为重大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投资中普遍纳入ESG评估分析,有望成为一种趋势。
 



在12月1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上,与会嘉宾就 “气候变化和ESG投资——风险与机遇”展开研讨。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理事长、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主持了讨论,各方代表就如何应对和管理气候风险,把握ESG投资机遇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实践和观察。
 


圆桌对话2:气候变化和ESG投资——风险和机遇
 

根据亚洲投资者气候变化联盟(AIGCC)负责人Rebecca Mikula-Wright的观察,投资人对气候变化的理解愈加深刻,并在多方面采取应对行动,包括将气候问题融入投资策略、参与公司治理(如“气候行动100+”)、与监管和政策制定者沟通,进行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披露等,目前,TCFD成为国际认可的信息披露框架,而各国监管机构也在制定本土化信息披露原则。今年AIGCC有14个新会员,亚洲会员达到50家。AIGCC为会员和利益相关方提供经验分享平台;积极开发工具把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到投资组合中;推动能力建设,包括举办气候变化的专题培训。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介绍了将气候因素纳入管理体系的实践。在战略层面,工商银行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推进减缓气候变化工作。业务层面,工商银行将环境和气候因素纳入信用评级和信贷决策流程,开展企业ESG评级,并进行ESG信息披露。此外,工商银行通过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等倡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其中,殷红重点介绍了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组的工作进展。工作组结合TCFD框架和中国国情制定了试点方案及路线图。目前,试点机构从6家扩大到15家并进行了相应的信息披露。在试点基础上,工作组牵头制定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也已进入审定和发布环节。
 

贝莱德亚太区投资督导团队主管Amar Gill,介绍了贝莱德集团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未来ESG应当成为所有投资组合的重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企业资本成本将更低,市值更高。贝莱德的资产配置以绿色为导向,投向将气候问题纳入决策的上市企业,并从收入25%以上来自煤炭行业的企业撤资。同时,贝莱德积极履行投资者尽职管理,就ESG问题与上市企业沟通,行使投票权保证公司能够重视气候变化,督促企业进行碳排放及其他ESG信息披露。Amar认为企业在等待政策和监管框架出台,对很多上市公司来说,如何为此规划也是不确定的。在与公司沟通中,贝莱德希望理解董事会和高管的有关想法。

气候风险金融科技公司427的CEO Emilie Mazzacurati表示更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披露有利于提升气候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并介绍了427的气候模型和气候数据如何帮助投资者。模型解释了温度、降水以及其他气候指标,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怎样变化。哪些区域的资产有风险?哪些贷款或者资产有可能遭受较严重的极端降水和山林火灾?目前资产的风险敞口,未来会发生的变化?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不同类型和不同时点的气候风险,纳入不同的资产组合中;还可以让投资人了解国别层面的气候风险。Emilie提到让企业和投资人把气候风险纳入决策流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数据的透明度。
 


线上接入讨论的海外嘉宾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副理事长安国俊,指出中国气候友好型基金的长足发展有赖于项目资产评估体系和绿色技术标准的建立,配套的信息披露、环境效益评估和担保机制等的完善。她认为气候基金应该是多层面的,既有国家层面也有地方层面。今年八月,绿色基金50人正式发起,包括来自政府、市场、股权投资还有国际机构的力量。七月,国家成立了885亿规模的绿色基金,推动长三角地区绿色产业投资。安国俊希望气候基金能与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有效衔接。上述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资本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等在《构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为了绿水青山金融破茧之旅》两本书中,有更详尽的介绍。
 

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张译戈表示企业端和投资端对气候风险的关注度都在上升。全球关注气候相关风险的企业数量增长了约27%,约占五百强企业的80%,标准普尔指数的75%。其中53%的企业识别出了气候相关的风险和机会。中国企业参与度整体上升了53%,其中有56%都识别到相应的机会。CDP对全球市值最强的公司进行了调查,其中225家企业都发现了气候带来的潜在经济影响,经济总值在2.5万亿美元左右。从投资端来看,更多投资者在考量不同的ESG整合策略,来优化投资组合。具体整合策略跟投资者的不同偏好有关,整体表现来说是非常不错的。
 

关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与以上圆桌嘉宾讨论相得益彰的还有几位主旨发言人的观点。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名誉理事长王忠民,以新能源汽车兴起的过程为例,从产品延伸到产业链包括电池回收等,进而说明未来每个产业都避不开气候变化的影响。ESG投资将把单点的产业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和资本的利益融合起来。由此,他预计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都会积极投入。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China SIF名誉理事长王忠民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王守荣,从气象专业角度介绍了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的碳排放。中国气候变暖的速率差不多是全球平均的两倍,降水变化趋势具有很大区域性差异,极端天气事件趋多趋强。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1%,但相对GDP的占比在下降,平均是1.82%。王守荣又谈到地表水资源的风险,以及空气质量和雾霾等广受关注的问题。他认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在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科学机理的研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气候环境的评估,在项目选择上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王守荣博士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讲述了碳中和对金融业的含义。从金融机构、金融业这个角度来看怎样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碳中和?有研究数据声明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30年左右会有180亿新增绿色低碳投资的需求,未来很可能还会出现数额更高的低碳投资需求估算。具体到投资领域,能源、交通、建筑和工业将产生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也包括林业等其他领域。很多金融产品可以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包括欧美与可持续相关的贷款,债券和衍生工具。其中“可持续性”的定义应该是跟碳相关的,比如碳强度、碳足迹等。同时,碳市场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包括强化对外开放,建立机制让全球投资者可以便利地参与中国的碳市场。在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方面,应该把更多与碳相关的指标纳入强制性要求中。中国的金融机构应加强环境和气候风险方面的能力建设。今年,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发布了两篇报告,包含了比较全面的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总体来看这些方法的使用者主要还是集中在欧洲国家,中国机构有一些尝试,希望有更多机构去学习和应用。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博士
 

南方基金首席市场官吴增涛先生,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强调了气候变化风险对投资组合和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南方基金已经在推动根据TCFD框架,评估上市公司在气候变化中所面临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结合不同的情景对投资组合风险进行分析。今年7月,南方基金正式签署气候行动100+(ClimateAction 100+)投资者联合倡议,该倡议旨在推动全球排放量最大的161家上市企业采取必要行动进行减排承诺、制定行动方案,优化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的质量。在具体ESG投资实践上,本着国际化、特色化、差异化原则,南方基金全面探索和践行ESG的本土化融合,包括完善ESG业务的管理架构,总经理担任ESG领导小组组长,高管分别推动ESG在权益、固收、产品、风控等业务条线落地;推动ESG投资研究的融合,建立研究员跟基金经理的ESG数据共享平台,促使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中充分考虑ESG相关信息;践行积极股东策略,通过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沟通,促使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更加重视ESG相关问题;打造多层次ESG产品体系;持续打造领先的ESG品牌,传播分享ESG投资理念,倡导全行业共同推动ESG理念的落地。
 

 

南方基金首席市场官吴增涛
 

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显示,无论是发生概率最大,还是影响最大,十大风险中的极端天气事件都名列前茅。气候变化对产业经济、社会活动、政策、技术方面都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将气候环境的评估纳入考量,是必须主动面对的变革。金融机构不仅需要提高意识,更要从战略制定、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客户沟通、产品策略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部署,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