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观点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与观点

【新闻】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2023

浏览次数 : 11816
更新时间 : 2023-01-10 21:02:36



2023年1月11日,商道融绿与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联合发布《中国责任投资十大趋势2023》,持续帮助市场各方观趋势、理思路、定策略。
 

趋势一

市场动荡彰显ESG韧性

2023年,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前景不甚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三分之一地区的经济将遭受衰退的打击。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将逐步回暖,但金融市场信心重塑还有待时日。在此大背景下,市场将对ESG投资产生更多的质疑。但是,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议题,正成为中、美、欧之间密切沟通合作的议题。我们认为在一个动荡的市场中,更需要ESG这样的“稳定器”,为市场注入韧性。据晨星统计,2022年前三个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市场仍保持2020年以来的净流入态势,相比之下,其他基金已出现两个季度的净流出,这彰显出ESG投资的韧性。

因此,我们预计,中国市场ESG投资的关注度将持续走高,整合ESG策略的产品和机构数量将持续增长。但受市场波动影响,狭义的ESG投资的短期增速可能会放缓。从广义上看,因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广义ESG投资的规模也将保持增长。

 

趋势二

ESG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ESG投资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有很多协同之处,可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预计,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发展思路将为中国ESG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式”的提法也有深意,一是强调符合中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二是强调要形成中国经验,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ESG在中国发展也应如此,我们在标准界定、信披要求、评级方法、投资策略等方面需探索适合中国的做法,为全球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发展ESG和绿色金融提供借鉴。2022年11月成立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业委员会提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认同的ESG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体现了这一思路。我们预计,这样的提法和做法会增多,中外ESG发展呈“和而不同”之势。

 

趋势三

转型金融迎来迅速增长

2022年11月,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牵头制定的《G20转型金融框架》正式发布,这是主要国家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该框架涵盖了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和公正转型等5个支柱、22条原则,将有助全球市场达成原则性共识,促进转型金融的迅速增长。此前,中国市场已有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创新,部分银行出台了转型活动目录或清单。我们预计,中国监管机构将出台与《G20转型金融框架》相衔接的标准或规范,提升转型活动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市场主体参与转型金融的积极性将显著提升,转型金融相关的创新性产品将迎来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如何做到公正转型,即保护那些在转型期间很可能会受影响的居民、职工和中小微企业,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预期,监管机构、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将就公正转型展开更多的讨论,以达成先立后破、有序转型的政策目标。

 

趋势四

更多机构设定净零目标

低碳转型的关键是制定转型路径和时间表。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设定净零目标成为企业双碳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因为各省市、各行业的转型路径还不清晰,很多企业不敢贸然设置和公布净零目标。过去一年,“1+N”政策体系逐步细化,区域、行业层面的转型路径逐渐清晰,为企业设置和公布净零目标创造了条件。我们预计,2023年将有更多企业设定和公布净零目标和实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应用诸如科学碳目标(SBTi)等方法将帮助企业提升净零目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对金融机构而言,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相对容易,资产层面实现净零才是难点和关键。商道融绿《资产所有者责任投资调研报告(2022)》数据显示,境外受访机构有57.1%已制定资产层面碳中和目标,66.7%已测算投资组合碳足迹;境内受访机构则只有26.7%和20%。我们预计,随着政策压力增大和试点经验推广,金融机构碳核算、银行的气候压力测试将取得显著进展,更多中资金融机构将设置和公布净零目标,更多银行会在零售端探索个人碳账户。

 

趋势五

ESG投资产品逐步规范

从全球范围看,ESG投资中的反漂绿浪潮仍将持续。欧盟已出台的《金融服务业可持续性相关披露条例》(SFDR)、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拟出台的《关于加强特定投顾及投资公司ESG投资实践的信息披露的建议(提案)》及《关于投资公司名称规范的建议(提案)》都反映出这一趋势,也促使资管机构在产品命名和营销材料中的表述日趋严谨。虽然境内市场尚未出台此类法规,但是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反漂绿问题。随着ESG投资产品数量的增多,监管部门反漂绿的力度也会加大。我们预计,对ESG投资产品的规范化要求将趋于严格,特别是产品命名要体现其ESG投资策略、营销表述不夸大其词、信息披露能阐明ESG效益。短期内,这可能影响市场规模增长,但长期看,规范性和透明度越高,市场持续发展的潜力越大。

与绿色金融产品相比,转型金融产品因为与棕色资产的联系更为紧密,而面临更高的漂绿风险。因此,我们预计转型金融产品将成为监管重点,以防范市场上出现“假转型”产品。

 

趋势六

投后督导与尽责管理兴起

投后督导与尽责管理是常见的ESG投资方法之一,通过推动被投公司改进ESG实践,从而减少风险,实现资产增值。成熟市场在这方面的经验已经较为丰富,不少地区已经出台《尽责管理守则》等相关指引,头部资管机构大多都会采用这一投资方法。在境内市场,投后督导和尽责管理兴起不久,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大型资管机构采取相关实践。2022年9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ESG尽责管理倡议书》,提出六点倡议。我们预计,这一倡议将促进主要的保险资管机构采用尽责管理方法,从而带动更多大型资管机构加入。同时,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也可能适时推出相关政策、指引或规范,提升机构实施尽责管理的能力。

2022年6月出台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贷后和投后管理,对有潜在重大ESG风险的客户,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一政策为银行、保险旗下资管机构实施尽责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趋势七

影响识别与衡量受到关注

影响(Impact,也译为影响力)在责任投资领域越来越常被提及,譬如GRI新标准将影响作为四大关键概念之一,负责任银行原则要求银行进行影响分析。近来流行的双重实质性的说法,就是在财务实质性(Financial Materiality)之外,强调影响实质性(Impact Materiality)。所谓影响实质性,即企业(或组织)对经济、社会和人造成的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从欧美市场看,投资者对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的关注度正在提升,譬如欧盟要求资管机构对主要负面影响(Principle Adverse Impact, PAI)予以披露;ESG评级机构在研究新方法来有效识别和衡量上市公司的正面影响。

欧美市场的上述变化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市场对企业和项目的影响的识别与衡量会逐步兴起,且会跳出以往影响力投资的语境。预计,中国市场的影响识别与衡量会在两个方面有重要发展。一是对上市公司的正面影响的衡量,譬如量化上市公司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作为ESG评级的补充信息,或被整合入ESG评级之中。二是对社会责任债券等可持续发展主题类债券的指标化管理,使此类债券和绿色债券一样,可以更加量化地呈现募集资金产生的积极的环境与社会影响,更好融入债券发行人的内部管理。

 

趋势八

ESG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ESG应用场景逐渐从股票投资拓展到债券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我们预计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拓展到更多的银行保险业务。《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对银行保险机构纳入ESG因素提出明确要求,囊括了银行业的信贷与非信贷业务、保险业的承保及资管业务,颇为全面。二是拓展到供应链管理,ESG由影响投资关系延伸到影响订单关系。我们预计,部分领先企业开始将ESG纳入供应商行为准则规范,并在供应商管理中引入ESG评价体系。三是拓展到产业政策。2022年11月,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开展投资项目ESG评价。《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和《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也提出要对企业和项目做ESG评价,甚至还有地方政府将ESG因素纳入招商引资的要求,打造ESG投资发展先锋城市。

 

趋势九

ISSB新标准促进气候信息披露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自2021年成立以来备受关注。2022年3月,ISSB发布信息披露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即《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草案)》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草案)》。我们预计,ISSB将在2023年初发布这两项准则,对全球可持续披露标准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ISSB与欧盟的企业可持续报告指引(CSRD)、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如何衔接也值得关注。

毫无疑问,气候信息披露是各可持续披露标准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ISSB不仅融合了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还在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中很大程度上引用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TCFD)建议。TCFD建议正变得越来越普及,据统计,2021财年根据TCFD建议进行披露的公司数量比2017财年披露的公司数量高出近五倍。我们预计,中资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自愿采纳TCFD的数量将增加,气候信息披露水平将逐步提升。

 

趋势十

央企控股与金融机构引领报告浪潮

在既积极又稳妥提升ESG信披水平的政策引导下,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ESG报告数量逐年增加。根据商道融绿统计,2022年约31.5%的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同比增长6.2%。我们预计,这一比例仍将持续提升;相对来说,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发布比例已经较高,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的比例提升空间相对更大。

受政策面影响,我们预计两类机构将引领ESG报告的浪潮。第一类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2023年ESG报告披露全覆盖的目标,因此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报告数量将显著增长。第二类是地方金融机构。这是因为深圳和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强制或鼓励辖区内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在深圳,达到一定规模的银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应当在2023年起披露环境信息,监管部门还配套出台了《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规范信息披露实践。这将促进一大批地方金融机构及法人机构的深圳分支机构披露环境信息报告,深圳的实践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